国内服装界为何频频上演“老板去哪儿”桥段?
在闽浙服装业的一系列“老板去哪儿”跑路事件中,温州腾旭服饰董事长徐云旭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人士之一。从商界奇女子,到被警方悬赏通缉,徐云旭三个多月来的跌宕剧情,在温州乃至浙商圈内引起涟漪。
类似上述情况者并非孤例,数家温州知名服装企业的经营情况多已命悬一线,风雨飘摇。
作为温州实体经济的支柱之一,服装行业在进入2014年以来上演危机四伏,各家当地知名企业纷纷卷入负面消息,昔日的服装重镇正经历着剧烈的震动。
外界纷纷将温州服装业的这一现状,归结为产业升级乏力与企业主经营理念落后所致。
然而,在温州服装产业的内部,企业微观层面的纠结,与宏观政策的引导方向之间,也存在着偏差。
与众多温州本地的服装企业定位类似,腾旭服饰也是集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为一体,并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外向型服饰企业。公开资料显示:腾旭工业园区用地面积合计75亩,固定资产3.2亿元,年产值3.5亿元,拥有超过1200名员工。
专家看来,徐云旭和她所代表的这一批温州草根企业家,因为数年前金融放贷的短暂爆发而迷失了判断,误入房地产投资、扩大投资领域直接拖累了如今的企业发展。
2008年,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极大地刺激了温州、宁波这样的江浙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膨胀,在催生了赫赫有名的温州炒房团的同时,也让众多本身与不动产投资毫无瓜葛的温州实业家,从企业抽血炒房。
除经营者欠缺风险控制意识,用多元化经营贴补主业低毛利的思路,事实上也令温州服装产业失血严重。
人口红利消失所带来的用工成本飙升,使温州服装业原已相当一般的利润变得更为稀薄。2008年之前,温州服装用工市场的一个劳动力平均只有两万五的年薪,时至今日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五万,六年的时间翻了一番。
盲目投资与疯狂外扩之下,隐藏着温州服装业迷茫的未来。
事实上,温州服装行业提出产业升级的口号,最早可追溯至十年以前。但时至今日,中低端设计与加工的产业架构似乎仍未发生根本逆转。无论是“官方版”还是“民间版”的升级尝试,成功者甚微。
大规模淘汰已势在必行,专家称“优质的企业还是占大部分的,70%以上的企业都在团队实力、渠道资源、品牌价值有可取之处,保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实力。一旦走出目前的资金困境,调整方向重振旗鼓仍有希望。”
原因分析:服装业寒冬因价高而生
最近国内服装行业迎来了寒冬,福建服装企业老板纷纷跑路失联,就连港股公司诺奇股份董事长丁辉也被确证卷款失联并遭到警方调查。评论专家王亚煌认为,究其原因,都与传统服装业的销售萎靡和库存越积越多不无关系。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传统服装行业遇到了销售萎靡和库存积压严重呢?王亚煌认为主要是源自于三方面:一是传统服装行业盲目在全国大范围扩张门店,极大的抬高了出货量和成本。二是新兴的网络消费对基于商场门店的传统服装销售方式影响较大。三是人力成本提升和门店租金上涨,以及代言费用和赞助费用的大幅增加,使得当前服装价格偏高,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内广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其实从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国内居民在服装消费的支出一直还是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的,市场并没有消失,只是传统服装厂商的价格让人们已经很难承受。也正是看到了服装业缺乏中间价格品牌的商机,所以相对低廉价格的优衣库才会迅速占据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走网店路线的凡客也才会异军突起。
而这两者的共同点是大幅降低了成本。特别是凡客,将重心集中在网络销售上,用类似小米的零库存营销方式,将成本几乎压至最低。改变了传统服装业店越多、人越多、生产越多、积压越多、价格越高的恶性循环。所以,以消费者承受能力为基础,重新制定营销目标,并采取多种方式降低价格,而不是塑造品牌,对当前国内服装业来说尤为重要。否则,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下,倒下的绝不会只是几个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