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大幕开启
酝酿已久的公车改革终于正式启动。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按照这一方案,中国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社会化,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多年来,公车在“三公经费”中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根据财政部今年4月公布的数据,今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1.5亿元,其中公车消费超过41亿元,包括公务车购置费6.6亿元以及公务车运行费34.6亿元。
粗略估计,如果车改到位,按照此前公布的公车维护费用,即使以此次公车改革的最高补贴来算,每辆公车能省下的钱都是一笔可观的数字,总体能省下来的钱则将以千亿元计。这一观点得到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佐证,贾康认为,每年因车改而减少的支出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
意见给出了车改的明确时间表——力争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同时,用两到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包括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在内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而对于中央国家机关取消的车辆,则将制定处置办法,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收入则要上缴国库。这一举措同样有着时间规定,到2014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取消拍卖近5000辆公车。
根据改革方案,取消公车后,各级党政机关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国家机关改革方案中明确了补贴标准,即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而在地方层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的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的150%,一般地区不高于130%,同一省份内不同地区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
地方先期试水公车改革
在中央发力推进公车改革进程的同时,近年来,包括广东惠州、云南昆明、浙江杭州温州等多地亦各自试水。今年以来,江西新余、四川五粮液集团的大规模公车拍卖引来舆论聚焦。
以杭州为例,自2009年以来,杭州实行所有局级领导干部全都取消专车,自行解决出行问题,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有媒体2012年的报道指出,据当地统计,车改后,公车费用连续三年减少财政支出30%以上。
杭州市公车改革基本思路是: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
单轨制就是车改单位的公车一律向社会公开拍卖,拍卖所得上缴市财政。货币化是指向公务员发放“车贴”,车贴标准分为9个档次,上限为每人每月2600元,下限为300元。车贴全部打入“市民卡”中,车贴金额只能用于与公务交通有关的支出。市场化是指成立公车服务中心,将留用车辆进行市场化管理。与此同时,杭州市配套出台了《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纪律规定》,严禁公职人员向社会“借车”或转嫁费用等行为。
从2011年7月开始,沈阳浑南新区启动公车改革,将原有公务用车从422台减少到71台,减下来的公务用车通过社会公开拍卖等方式处理。车改后对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发放少量的交通补贴。
公务用车方式则采取向国资企业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剩余的71台公务车,由浑南新区成立国资企业统一运营,实施GPS全程监控、计时计价收费,为政府提供公务用车服务。国资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现政府公务用车服务企业化运营、市场化管理。
浑南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使用车辆的部门需购买充值卡,财政将按各部门工作性质统筹划拨充值卡金额。国资公司按照出租车八折收费标准(等时费五折收取),刷卡计费,再按计费金额统一与财政定期结算。
从各地试点情况来看,公车改革路径不外乎三种:货币补贴、集中管理和加强监管。但是由于没有国家的统筹举措和标准,一些地方自行摸索的改革举措也遭到质疑甚至最终搁浅,地方的探索经验难以向全国推广。
2008年,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区委、区政府正职每年补贴8万元,区人大、政协正职每年补贴6.5万元,此举被指是“变相加薪”,改革在实行一年后被叫停。近年来,地方在试水公车改革的过程中,也有被公众质疑公车补贴款过高以及公车贱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对于地方公车改革面临的上述难题,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已被舆论呼吁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家版”车改方案,明确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此外,方案还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这些规定无疑给全国的公车改革提供了统筹和标准。